光聲超聲系統通過整合光聲成像與超聲成像技術,為小動物活體研究提供了高分辨率、高靈敏度、非侵入性的多模態成像平臺。其核心實現方式及優勢如下:
一、技術實現原理
1.光聲成像模塊
原理:利用光聲效應,當脈沖激光照射生物組織時,組織內的生色基團(如血紅蛋白、黑色素或外源造影劑)吸收光能并轉化為熱能,引發局部熱彈性膨脹,產生超聲波信號。超聲探頭接收這些信號后,通過重建算法生成高分辨率圖像。
波長配置:系統配備脈沖可調式激光器,支持近紅外一區(680-970 nm)和近紅外二區(1200-2000 nm)成像,覆蓋內源性生色基團(如氧合/脫氧血紅蛋白)的吸收峰,同時兼容外源造影劑(如納米粒子、熒光染料)。
功能模式:
單波長掃描:優化成像條件(如時間增益補償)。
全光譜掃描:分析材料吸收光譜,確定最大吸收峰。
血氧掃描:定量檢測血氧飽和度(sO?)和總血紅蛋白(HbT),評估組織代謝狀態。
2.超聲成像模塊
原理:通過高頻超聲探頭(如14-70 MHz)發射超聲波,經耦合劑傳遞至小動物體內。超聲波在組織界面反射后被探頭接收,經數模轉換生成結構圖像。
成像模式:
灰階模式(B-Mode):觀察組織結構(如心臟、腫瘤形態)。
運動模式(M-Mode):分析心臟或血管壁運動(如心肌收縮功能)。
多普勒模式:檢測血流方向與速度(彩色多普勒粗測,脈沖多普勒精測)。
三維成像(3D Mode):量化腫瘤體積或血管結構。
組織多普勒模式:評估心肌組織運動速度與方向。
二、系統優勢
1.多模態信息融合
光聲成像提供功能信息(如血氧、代謝),超聲成像提供結構信息(如器官形態、血流動力學),兩者共定位實現“結構-功能”同步分析。
應用場景:腫瘤研究中,光聲成像可區分腫瘤核心與外周的血管密度差異,超聲成像則量化腫瘤體積變化,綜合評估腫瘤侵襲性與治療響應。
2.高分辨率與穿透深度
光聲成像結合光學對比度與超聲穿透性,實現微米級分辨率(如280 μm)及數厘米成像深度(如大鼠胸腔)。
技術突破:非線性光聲效應增強深部組織信號,解決傳統光聲成像深度限制問題。
3.非侵入性與實時動態監測
無需開顱或組織取樣,可長期追蹤疾病進展(如腫瘤生長、血管新生)。
案例:在神經科學研究中,光聲成像實時監測腦腫瘤血氧變化,為手術提供導航;超聲成像則觀察腦皮層血管網絡動態,研究神經活動與血流耦合機制。
4.靈活適配多物種研究
系統配備多種超聲探頭(如14-28 MHz、26-52 MHz、40-70 MHz),兼容小鼠、大鼠、斑馬魚等實驗動物,滿足不同研究需求。
三、典型應用場景
1.心血管疾病研究
模型:心肌梗塞、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
分析內容:心臟結構(灰階模式)、血管形態(三維成像)、血流動力學(多普勒模式)、血氧飽和度(光聲血氧掃描)。
價值: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指導個性化治療方案。
2.腫瘤研究
模型:乳腺癌、前列腺癌、直腸癌。
分析內容:腫瘤形態(B-Mode)、血管生成(光聲成像)、代謝狀態(血氧/血紅蛋白濃度)、治療響應(灌注曲線監測)。
價值:早期篩查腫瘤,監測抗血管生成藥物療效。
3.神經科學研究
模型:腦腫瘤、癲癇、神經退行性疾病。
分析內容:腦皮層血管網絡(光聲成像)、腦血流速度(超聲多普勒)、神經活動關聯(如多巴胺釋放)。
價值:研究神經血管耦合機制,為手術提供實時導航。
4.藥物研發
應用:光聲成像監測藥物代謝動力學(如納米粒子在腫瘤內的分布),超聲成像評估藥物對器官結構的影響(如心臟毒性)。
優勢:減少動物使用量,加速藥物篩選進程。
四、技術挑戰與發展方向
1.當前挑戰
深層組織成像:超過5 cm深度的組織成像仍需更高靈敏度探測器或新型造影劑。
多模態整合:結合MRI或熒光成像實現多參數互補,提升診斷特異性。
臨床轉化:現有設備體積龐大,需微型化設計以適配臨床需求(如新生兒心臟成像)。
2.未來趨勢
智能算法優化:利用深度學習提升圖像重建速度與分辨率,實現自動化分析。
新型造影劑開發:設計靶向性納米粒子,增強特定組織(如腫瘤)的光聲信號。
便攜式設備:開發手持式光聲超聲探頭,拓展臨床應用場景(如急診床旁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