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腫瘤及分子探針功能成像技術通過熒光、放射性核素、MRI及多模態探針等手段,結合分子特異性識別與高靈敏度成像,實現腫瘤定位、治療監測及分子機制研究。以下是對該技術的詳細介紹:
一、成像技術類型
1.熒光成像
原理:通過熒光標記或報告基因標記目標分子或細胞,利用熒光顯微鏡或熒光成像系統實時觀察小鼠體內的熒光信號。
應用:標記腫瘤細胞、炎癥介質等,用于腫瘤生長、炎癥反應等研究。例如,利用熒光素酶標記的腫瘤細胞進行活體成像,可實時監測腫瘤的生長和轉移。
優勢:靈敏度高、分辨率好,可實時觀察分子、細胞和組織水平的生物活動。
2.放射性核素顯像
原理:通過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分子探針,利用PET或SPECT等成像技術定量測量目標分子在小鼠體內的分布和代謝動力學。
應用:在腫瘤成像中,可標記腫瘤特異性抗原或受體,實現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靶向治療監測。例如,利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的CD93單抗探針,可在肺癌荷瘤小鼠體內實現腫瘤的特異性成像。
優勢:定量測量、穿透性強,適用于深部組織成像。
3.磁共振成像(MRI)
原理:利用強大的磁場和無損掃描技術,獲得小鼠體內的高分辨率圖像,提供關于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信息。
應用:在腫瘤成像中,可結合造影劑增強腫瘤與正常組織的對比度,提高腫瘤的檢出率。例如,利用氟-19探針進行MRI檢查,可活細胞顯示MMP活性,為實時氟-19 MRI應用提供簡單可靠的方法。
優勢:無輻射、高分辨率,可多參數成像。
4.多模態成像
原理:結合兩種或多種成像技術,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成像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應用:在腫瘤成像中,可同時獲取腫瘤的解剖結構、功能代謝和分子信息。例如,利用MRI-光聲-拉曼三模態成像納米探針,可實現無創的精準腦腫瘤邊界劃分和術中圖像導航腫瘤切除。
優勢:信息豐富、準確性高,適用于復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監測。
二、分子探針類型及功能
1.腫瘤靶向探針
功能:特異性結合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或受體,實現腫瘤的靶向成像和治療。
案例:IR-PY探針是一種集腫瘤靶向、腫瘤微酸環境響應及光熱治療為一體的多功能診療小分子探針,可在荷瘤小鼠模型中實現腫瘤的近紅外熒光/光聲雙模成像和有效的光熱治療。
2.雙響應探針
功能:同時響應腫瘤微環境中的兩種或多種刺激因素,提高成像的特異性和敏感性。
案例:RhoSSCy探針是一種硫醇/pH雙響應的小分子診療探針,可同時對細胞中的硫醇和pH水平進行檢測評估,并在荷瘤小鼠模型中實現腫瘤的雙模成像和高效的腫瘤光動力治療。
3.乏氧響應探針
功能:響應腫瘤組織中的乏氧環境,實現乏氧腫瘤的特異性成像和治療。
案例:IR1048-MZ探針是一種乏氧響應的近紅外二區診療小分子探針,可在乏氧響應后發射出非常強的近紅外二區熒光和光聲信號,為深組織腫瘤的位置和邊界提供精確測定。
4.多模態探針
功能:結合多種成像模態,實現腫瘤的多參數成像和綜合治療監測。
案例:MRI-光聲-拉曼三模態成像納米探針,可同時提供MRI的解剖結構信息、光聲成像的功能代謝信息和拉曼成像的分子信息,實現無創的精準腦腫瘤邊界劃分和術中圖像導航腫瘤切除。
三、應用實例
1.腫瘤診斷與分期
利用分子探針功能成像技術,可實現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準確分期,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2.治療監測與評估
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利用分子探針功能成像技術可實時監測治療效果,評估藥物療效和毒性反應,為治療方案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3.分子機制研究
利用分子探針功能成像技術,可深入研究腫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腫瘤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的靶點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