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態光聲 - 超聲成像技術(PA/US)通過融合光聲成像的高功能特異性與超聲成像的高空間分辨率,在臨床治療中展現了廣泛的應用潛力。以下是基于最新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典型案例:
一、腫瘤精準診療:從診斷到治療的全鏈條支持
1. 乳腺腫瘤的早期鑒別與分型
深圳人民醫院徐金鋒團隊開發的 PA/US 成像系統(如邁瑞 Resona Y)在 120 例乳腺腫瘤患者中發現,惡性腫瘤的氧飽和度(SO?)顯著低于良性病變(惡性 SO?均值 75% vs 良性 86%),且在鑒別 BI-RADS 4 或 5 類病變時準確性(AUC=0.92)顯著高于傳統超聲(AUC=0.78)。通過光聲組學分析瘤內和瘤周特征(如血管密度、膠原分布),模型在驗證集中的 AUC 達 0.899,可減少 30% 不必要的活檢。該技術已納入《中國乳腺超聲檢查指南(2023 版)》作為補充手段。
2. 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精準診斷與治療
南方醫科大學方馳華團隊開發的靶向納米探針(FGP NPs)結合光聲成像,在肝硬化小鼠模型中準確識別直徑≥3.16 mm 的肝癌結節,診斷準確性達 85.7%,并通過光熱效應實現腫瘤完全消融(12 只小鼠中 10 只無復發)。中科院團隊研發的 FeSe?-PEG-Peptide 探針可區分微小肝癌(<2 cm)與肝硬化結節,光聲信號在腫瘤內 12 小時達峰值(信號強度比肝硬化高 2.3 倍),結合光熱治療使荷瘤小鼠生存期延長 40%。
3. 腦腫瘤的多模態分子成像
納米光子增強光聲成像技術通過靶向血腦屏障(BBB)的轉鐵蛋白受體,結合多光譜光聲斷層掃描(MSOT)與 MRI,在膠質母細胞瘤模型中實現腫瘤邊界的亞毫米級分辨(分辨率 150 μm),并通過檢測缺氧誘導因子(HIF-1α)分布指導放療靶區勾畫。該技術在 20 例患者的臨床試驗中,將腫瘤切除率從傳統方法的 72% 提升至 89%。
二、心血管疾?。喊邏K易損性評估與介入治療引導
1.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雙模態成像與風險分層
北醫三院祖凌云團隊開發的 OPN Ab-Au/FeNiPO4@ICG 納米探針,通過 MSOT/CT 雙模態成像實現斑塊成分分析:CT 成像顯示斑塊鈣化分布(密度 > 130 HU 區域),MSOT 檢測脂質核心的光聲信號(750 nm 吸收峰),并通過 SO?值(<70% 提示低氧)評估斑塊易損性。在 100 例頸動脈狹窄患者中,該技術識別易損斑塊的靈敏度達 88%,特異性 91%,顯著優于單獨 CT(靈敏度 65%)或 MSOT(特異性 78%)。
2. 射頻消融的實時監測與優化
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開發的 4 mm 直徑心臟內光聲導管,在房顫射頻消融術中實時監測組織溫度變化(精度 ±0.5℃)。通過分析光聲信號的頻域特征(如中心頻率偏移),可區分正常心?。ㄐ盘枏姸?1.2 a.u.)、可逆性損傷(2.8 a.u.)和不可逆壞死(4.5 a.u.),使消融時間縮短 20%,并發癥發生率從 3.2% 降至 1.1%。
3. 易損斑塊的血管內多模態成像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等合作研發的光聲 - 超聲 - OCT 三模態導管(外徑 0.9 mm),在豬動脈粥樣硬化模型中實現脂質成分的三維成像(分辨率 50 μm)。通過光聲光譜(1720 nm 脂質特征峰)與 OCT 纖維帽厚度(<65 μm 提示高危)的結合,可準確識別易損斑塊(AUC=0.94),并指導藥物涂層球囊的精準釋放。
三、風濕性疾病:炎癥活動度的功能成像評估
1. 類風濕關節炎(RA)的滑膜氧代謝分析
深圳人民醫院團隊對 118 例 RA 患者進行 PA/US 成像,發現滑膜低氧組(SO?<75%)的疾病活動度評分(DAS28)顯著高于正常氧合組(6.2 vs 4.1,P<0.001),且光聲評分與血清 IL-6 水平(r=0.72)、關節侵蝕進展(HR=1.89)顯著相關。該技術可替代傳統超聲多普勒血流評分,減少 40% 的主觀性誤差。
2. 骨關節炎的軟骨微結構評估
北京協和醫院團隊利用 PA/US 成像檢測膝關節軟骨的膠原分布(830 nm 光聲信號)和淺表血管化(CD31 染色),在 50 例骨關節炎患者中發現,光聲信號強度與 WOMAC 疼痛評分(r=0.68)、關節間隙狹窄程度(r=0.71)顯著相關,可提前 6 個月預測疾病進展。
四、技術創新與臨床轉化:從實驗室到床邊
1. 便攜式快速篩查系統
布法羅大學研發的 OneTouch-PAT 系統結合光聲與超聲,在 1 分鐘內完成乳腺掃描,通過 AI 算法自動識別腫瘤邊界(Dice 系數 0.91)和亞型特征(如三陰性乳腺癌的異常血供斑點)。在 200 例致密型乳腺患者中,其靈敏度(92%)和特異性(88%)均優于傳統超聲(靈敏度 78%,特異性 72%)。
2. 低成本小型化成像平臺
基于聲學掃描振鏡的 PA/US 系統(如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開發的微型探頭),通過單換能器快速掃描(超聲 1 B/s,光聲 0.1 B/s),實現甲狀腺結節(直徑≥5 mm)的實時成像。該設備成本僅為傳統陣列系統的 1/5,已在基層醫院完成 500 例臨床驗證,診斷符合率達 91%。
3. 跨物種與跨個體的穿顱成像
哈佛醫學院團隊開發的穿顱光聲成像技術,通過顱骨聲學校正算法(如微泡導星法),在成人中實現皮層血管的高分辨成像(分辨率 200 μm)。在 10 例卒中患者中,該技術可實時監測缺血半暗帶的血流恢復(靈敏度 89%),指導溶栓治療決策。
五、挑戰與未來方向
盡管 PA/US 技術已在多個領域取得突破,仍需解決以下問題:
1.深層組織穿透限制:目前光聲成像深度通常 < 3 cm,需開發中紅外光源(如 2-3 μm 波段)和新型造影劑(如碳納米管)提升穿透能力。
2.設備標準化與臨床驗證:不同廠商的 PA/US 系統在信號校準、圖像重建算法上存在差異,需建立多中心數據庫(如全球 PA/US 聯盟)統一評估標準。
3.治療一體化整合:未來需將 PA/US 與靶向治療(如納米藥物)、能量治療(如光熱消融)結合,實現 “成像 - 治療 - 監測” 閉環。
總結
多模態光聲 - 超聲成像技術通過功能與結構信息的融合,在腫瘤、心血管、風濕等疾病的精準診療中展現了顯著優勢。從深圳人民醫院的乳腺篩查到北醫三院的斑塊評估,從實驗室的納米探針到臨床的便攜式設備,該技術正逐步從科研走向臨床,為個性化醫療提供新范式。隨著技術創新與臨床轉化的加速,PA/US 有望成為下一代醫學影像的核心技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