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擬失重環境中進行肺 3D 類器官培養,需同時兼顧失重對細胞行為的特殊影響、肺組織的生理特性及 3D 類器官的構建規律,其關鍵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模擬失重環境的精準調控
模擬失重(如微重力)的核心是削弱重力對細胞的機械力刺激(如重力引起的沉降、壓力梯度),需通過專用裝置實現穩定、可重復的失重效應:
裝置選擇:常用旋轉細胞培養系統(RCCS)、隨機定位機器(RPM)或磁懸浮系統。RCCS 通過水平旋轉使細胞處于 “持續自由落體” 狀態,減少重力介導的沉降和剪切力;RPM 通過多軸隨機旋轉抵消重力方向性,更接近空間微重力效應。
參數優化:需調控旋轉速度(RCCS 通常 5-30 rpm)、旋轉軸方向(RPM)、培養容器幾何結構(減少流體湍流),確保細胞 / 類器官處于低剪切力、無定向重力的微環境,同時避免因旋轉過快導致的離心力干擾。
2. 肺特異性細胞來源與共培養體系設計
肺 3D 類器官需模擬肺泡、氣道等結構,依賴多種細胞的協同作用,失重環境可能改變細胞間通訊,因此需優化細胞組成:
核心細胞類型:肺泡上皮細胞(AT1/AT2 型,AT2 型負責分泌表面活性物質)、氣道基底細胞、肺成纖維細胞(調控 ECM 合成)、血管內皮細胞(模擬肺血管網絡),必要時加入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模擬肺免疫微環境。
共培養策略:采用 “混合接種” 或 “分層組裝”,確保細胞間物理接觸和旁分泌信號(如 Wnt、FGF、TGF-β 等)傳遞。失重可能減弱細胞黏附能力,需通過預處理(如低濃度膠原包被)增強細胞間相互作用,維持類器官結構完整性。
3. 細胞外基質(ECM)與力學微環境適配
肺組織依賴 ECM 的支撐和力學信號(如呼吸牽張),失重下 ECM 的合成、重塑及細胞力學感知(mechanotransduction)會改變,需針對性優化:
ECM 支架選擇:常用 Matrigel(含層粘連蛋白、膠原 IV)或合成水凝膠(如 PEG 基凝膠),需調整硬度(肺組織 ECM 硬度約 1-10 kPa),并添加纖連蛋白、彈性蛋白等,增強細胞錨定能力(失重可能降低整合素介導的黏附)。
力學刺激補充:肺在生理狀態下受周期性牽張(呼吸運動),失重環境中需通過生物反應器施加動態力學刺激(如 0.5-10% 應變,0.2-1 Hz 頻率),激活 YAP/TAZ 等力學感知通路,促進 AT2 型細胞分化和表面活性物質合成,避免因失重導致的功能退化。
4. 營養與氣體交換的動態保障
3D 類器官因體積增大易出現核心缺氧或營養匱乏,失重下流體動力學改變(如對流減弱、擴散主導)會加劇這一問題,需強化物質傳遞效率:
動態培養系統:結合灌注式生物反應器,通過持續流動的培養基(流速 50-500 μL/h)攜帶氧氣和營養物質,沖刷代謝廢物(如乳酸)。失重下流體流動模式不同,需通過數值模擬優化流道設計,避免類器官因流體剪切力過高而破損。
氣體環境調控:維持 37℃、5% CO?,必要時通過氧分壓梯度(如肺泡側 10-14% O?,血管側 21% O?)模擬肺內氧環境,失重可能影響細胞氧感知(如 HIF-1α 通路),需監測類器官內氧分布(如熒光氧探針)并調整氣體供應。
5. 分化與功能表型的維持
失重可能干擾肺細胞的分化程序(如 AT2→AT1 型細胞轉化)和功能標志物表達,需通過因子調控強化肺特異性表型:
培養基優化:添加肺發育關鍵因子,如 KGF(促進 AT2 細胞增殖)、地塞米松(誘導表面活性物質合成)、視黃酸(調控氣道分化),并抑制纖維化相關因子(如 TGF-β),避免失重可能誘導的異常 ECM 沉積。
功能驗證:通過檢測表面活性物質(如 SP-A、SP-B)分泌量、肺泡上皮屏障完整性(跨上皮電阻,TEER)、炎癥因子(如 IL-6)釋放等,評估類器官功能。失重可能導致抗氧化能力下降(如谷胱甘肽水平降低),需補充抗氧化劑(如 N - 乙酰半胱氨酸)維持細胞穩態。
6. 監測與評估體系的建立
需結合多維度方法驗證類器官對失重的響應及結構功能真實性:
結構評估:通過共聚焦顯微鏡(免疫熒光標記細胞特異性標志物,如 AT2 的 SP-C、內皮的 CD31)、顯微 CT 或電鏡觀察類器官形態(如肺泡樣腔隙形成)。
分子層面:通過轉錄組學(RNA-seq)分析失重響應基因(如重力感知相關的 ANKRD、力學信號通路基因)和肺功能基因(如 SFTPC)的表達變化。
長期穩定性:失重效應可能隨培養時間累積,需確定最佳培養周期(通常 7-21 天),避免類器官過度增殖或凋亡。
總結
模擬失重下肺 3D 類器官培養的核心是 “精準模擬失重環境 + 適配肺組織的細胞 - ECM - 力學互作 + 動態功能維持”,其最終目標是構建能真實反映失重狀態下肺組織生理 / 病理變化的模型,為空間醫學或地面肺疾病研究提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