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多模態成像技術通過整合高分辨率超聲(US)與功能光聲(PA)的優勢,為小動物研究提供了從微觀結構到宏觀功能的全面解析能力。這種技術不僅突破了單一模態的局限性,更通過數據互補實現了對生物過程的多維動態追蹤。以下從技術協同機制、應用突破及前沿進展展開分析:
一、技術協同機制與核心優勢
1.雙模態信號互補原理
超聲結構成像:通過高頻超聲探頭(13-55 MHz)實現 30-75 μm 分辨率的組織聲阻抗差異成像,可清晰顯示血管形態、器官邊界及腫瘤微結構。例如,玉研 Sonorover 系統通過 256 通道陣元設計,實現了心肌應變的定量分析,檢測早期心功能異常。
光聲功能成像:利用脈沖激光(680-2000 nm)激發組織內源性(如血紅蛋白)或外源性(如 ICG)光吸收體,通過光聲信號反映血氧飽和度(sO?)、血流分布等功能信息。復旦大學劉超課題組開發的多光譜光聲顯微成像系統,可同時提取血氧飽和度、血流速度等 10 余項生理指標,檢測時間縮短至亞微秒級。
實時融合機制:兩種模態信號同步采集并自動共定位,例如 Vevo F2 LAZR-X 系統通過 PA EKV 技術實現心血管光聲成像幀頻 1000 幀 / 秒,動態追蹤心跳周期內的血流變化。
2.多尺度成像能力擴展
顯微級分辨率:無造影劑時,光聲成像可對 3 mm 內組織實現微米級分辨率(如腦血管、膠質淋巴管);結合外源性造影劑(如 FeNP/ICG 微膠囊),穿透深度擴展至 6 mm,分辨率仍保持 20 μm。
深層組織穿透:低頻超聲探頭(1-71 MHz)與近紅外二區(NIR II, 1064-2000 nm)激光結合,可實現 9 cm 深度成像,適用于大鼠、兔等較大動物模型。例如,Vevo F2 LAZR-X 通過低頻探頭兼容,清晰顯示深部腫瘤血管網絡的三維分布。
3.動態功能分析與數據挖掘
光譜解混與三維重建:多波長激光掃描(如 532 nm、770-840 nm、1064 nm)可區分氧合血紅蛋白(HbO?)與脫氧血紅蛋白(Hb),生成 sO?分布圖;結合機械掃描或聲學振鏡實現 3D 容積成像(如 2.5×2.5×2.5 cm 區域 3 秒快速掃描)。
AI 驅動的數據處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開發的 SAMPA 工作流,基于基礎模型(如 Segment Anything Model)實現光聲圖像的自動分割與重建,無需訓練即可在 0.1 秒內完成復雜血管網絡的精準識別。
二、應用突破與典型案例
1.腫瘤研究:從血管生成到精準治療
血管形態與代謝監測:光聲成像可無標記顯示腫瘤內部異常血管(如 U-87MG 膠質瘤的動靜脈畸形),結合超聲結構像評估血管密度與形態。例如,微重力培養的膠質母細胞瘤類器官在光聲 - 超聲平臺下,可實時觀察替莫唑胺耐藥模型的血管重塑過程。
藥物遞送與治療評估:負載 FeNP/ICG 的微膠囊(尺寸 4±0.5 μm)通過光聲信號追蹤,實現腫瘤內藥物分布的超分辨率成像(分辨率 20 μm),并結合血流速度圖譜優化給藥方案。玉研系統通過 “成像 - 治療 - 成像” 閉環,實現腫瘤靶向消融與療效實時評估。
2.神經科學:腦功能與疾病機制解析
腦血管與膠質淋巴成像:光聲 - 超聲系統可清晰顯示小鼠腦皮層血管網絡(分辨率 50 μm)及膠質淋巴系統,例如區分皮層穿透血管與軟腦膜血管,為中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提供新工具。
神經活動關聯成像:通過光聲 sO?成像結合超聲多普勒,可同步監測神經元活動引發的局部血流變化。例如,在癲癇模型中,fUS 技術以每秒 100 幀的速度捕捉腦血流動態變化,精準定位異常放電區域。
3.心血管研究:血流動力學與心肌功能評估
血流速度與斑塊分析:光聲血流速度圖譜(精度 6.9 mm/s)與超聲多普勒結合,可分析動脈粥樣硬化模型的斑塊內新生血管血流特征,評估抗血管生成藥物療效。Vevo F2 LAZR-X 的 PA EKV 技術支持心血管光聲成像幀頻 1000 幀 / 秒,動態追蹤心跳周期內的血流變化。
心肌功能與缺氧監測:M 超模式(運動模式)結合光聲 sO?成像,可同步測量心臟收縮期 / 舒張期室壁厚度變化及局部缺氧情況,適用于心梗后修復研究。
4.類器官與空間生物學:從培養到成像的閉環研究
三維類器官動態監測:在微重力培養的母細胞瘤類器官中,光聲 - 超聲平臺可實時觀察血管網絡形成(直徑 > 100 μm)及藥物滲透動態。例如,CAR-T 細胞在類器官內的穿透深度從 150 μm 提升至 300 μm。
空間轉錄組關聯分析:結合結構融合增強圖卷積網絡(SFE-GCN),光聲斷層掃描圖像可自動分割肝臟、腎臟等器官,為空間轉錄組數據分析提供精準解剖定位。
三、技術進展與未來方向
1.硬件創新與小型化
聲學掃描振鏡技術:基于單個超聲換能器結合一維聲學掃描振鏡的雙模態成像系統,實現了小型化、低成本與快速成像。例如,實驗室自建系統通過 MEMS 掃描振鏡,在 15.6 mm 范圍內實現超聲 1 B 掃描 / 秒、光聲 0.1 B 掃描 / 秒的成像速度。
多模態融合設備:國產光 - 聲多模態小動物成像儀集成光聲顯微鏡、超聲顯微鏡與傳統光學顯微鏡,支持 532 nm、NIR I、NIR II 多波長同步成像,在無需造影劑時實現 3 mm 內微米級分辨率。
2.AI 驅動的功能增強
運動估計與 3D 重建:韓國科學家提出的 MoGLo-Net 模型,通過全局 - 局部注意力機制和塊狀相關操作,解決了手持式光聲超聲 3D 重建中的運動估計難題,實現復雜軌跡掃描下的高精度血管可視化。
個性化治療模型:基于患者來源類器官(PDOs)的基因表達譜,開發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反應預測模型,實現MYCN擴增、IDH 突變等分子亞型的精準治療。
3.臨床轉化與空間應用
醫療器械認證:華南師范大學楊思華團隊開發的皮膚光聲顯微成像儀獲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認定,突破皮膚高分辨率檢測的深度極限(>1 mm),用于真皮深層畸形血管檢測。
太空生物學研究:計劃在國際空間站(ISS)部署輕量化光聲 - 超聲平臺,研究微重力環境下腫瘤類器官的血管生成機制,為深空探測任務提供風險評估模型。
四、挑戰與應對策略
1.技術瓶頸與解決方案
成像速度限制:光聲成像受激光重復頻率(通常 20 Hz)制約,動態追蹤高頻生理過程需依賴超高速激光器(如 Vevo F2 LAZR-X 的 PA EKV 技術)或 AI 加速重建算法。
數據處理復雜性:三維光聲 - 超聲數據量龐大,需 AI 算法加速重建。例如,SAMPA 工作流通過基礎模型實現無需訓練的高效分割,顯著降低應用門檻。
造影劑生物安全性:外源性納米探針(如 FeNP/ICG 微膠囊)的長期毒性仍需驗證,可降解材料(如聚電解質)成為研究熱點。
2.未來研究方向
超分辨率與多模態融合:結合單粒子定位技術(如 LOT),光聲成像分辨率從 50 μm 提升至 20 μm;集成光聲 - 超聲與熒光分子斷層掃描(FMT),實現 “結構 - 功能 - 分子” 三位一體成像。
跨學科整合:結合單細胞測序、代謝組和表觀基因組數據,構建微重力誘導的基因調控網絡,揭示MYCN、YAP/TAZ和WNT通路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
總結
協同多模態成像技術通過高分辨率超聲與功能光聲的深度融合,為小動物研究提供了從微觀結構到宏觀功能的全面解析能力。其核心優勢在于實時動態追蹤、多尺度成像及 AI 驅動的數據挖掘,已在腫瘤研究、神經科學、心血管疾病等領域取得顯著突破。未來,隨著硬件小型化、AI 算法優化及臨床轉化的推進,該技術有望成為連接基礎研究與個性化醫療的關鍵工具,同時為深空探測等前沿領域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