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擬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培養小鼠腦類器官,需結合微重力培養系統與傳統腦類器官培養技術,通過優化誘導、分化及動態培養條件,提升類器官的成熟度與生理相關性。以下為具體培養方法及要點:
一、培養流程
1.誘導擬胚體(EB)形成
當人多能性干細胞(ESCs/iPSCs)在6孔板中長到融合度為70%~80%時,用于誘導EB。
用無鈣鎂的D-PBS洗滌細胞后,加入含0.5mM EDTA的無鈣鎂D-PBS溶液,輕柔吸出EDTA溶液,加入Accutase酶解細胞。
用mTeSR1培養基吹散克隆,轉移至15ml離心管中,離心后重懸細胞于含ROCK抑制劑Y-27632的低bFGF ESCs培養基中。
將細胞懸液放入96孔板中,置于培養箱繼續培養,24小時后可見有清晰邊緣的小EB形成。
2.早期胚層分化
隔天輕柔地吸去半量培養基,補充新鮮培養基,培養基中添加Y-27632和FGF-2,直到EB直徑大于350~450μm為止。
當EB直徑達到350~600μm時,改用無添加劑的培養基繼續培養。
3.原始神經上皮的誘導
當EB直徑達到500~600μm且邊緣光滑、透亮度顯著增加時,將其轉移至低吸附24孔板中,加入神經誘導培養基。
48小時后補加神經誘導培養基,繼續培養4~5天,直至神經外胚層分化特征顯現,假復層上皮呈現放射狀結構。
4.Matrigel包埋與靜態培養
將神經外胚層組織轉移至Matrigel液滴中,進行包埋。
將包埋好的組織置于培養箱中靜態培養,觀察組織形態變化。
5.動態培養(模擬微重力環境)
使用微重力培養系統(如北京基爾比生物公司研制生產的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將靜態培養后的類器官轉移至旋轉生物反應器中。
加入含維生素A的腦類器官分化培養基,將生物反應器置于磁力攪拌平臺或培養箱內軌道搖床上進行動態培養。
動態培養過程中,每3~4天更換培養基,全程監控類器官形態發育。
二、微重力環境對小鼠腦類器官培養的影響
1.促進三維結構形成:微重力環境通過降低流體剪切力和重力沉降效應,使細胞在懸浮狀態下自由組裝,形成更接近真實大腦的三維立體結構。
2.提升神經血管單元構建能力:微重力環境可促進多種細胞類型的共培養,如誘導血管內皮細胞與神經祖細胞自發形成“神經血管單元”,模擬血腦屏障的結構和功能。
3.增強電生理功能:研究表明,微重力環境下培養的腦類器官中,神經元網絡的電活動更活躍,且能形成功能性突觸連接,接近胎兒大腦的發育水平。
4.優化發育過程力學調控:微重力系統通過調節培養參數(如旋轉速度),可模擬胚胎神經管形成時的低剪切力環境,促進神經上皮細胞的極化和神經管樣結構的生成。
三、培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細胞狀態監測:在培養過程中,需定期觀察細胞和類器官的形態變化,確保培養條件的適宜性。
2.培養基更換:根據培養體系的不同,定期更換培養基以維持營養供應和代謝廢物清除。
3.避免機械應力干擾:傳統攪拌式培養易產生較強的機械應力,可能損傷脆弱的神經前體細胞。微重力培養通過溫和的流體運動傳遞營養和信號分子,避免機械損傷。
4.標準化培養條件:微重力培養系統可精確控制溫度、氣體濃度、流體動力學等參數,減少批次間差異,提升類器官的一致性。